我国果树设施栽培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促成栽培
果树的促成栽培,是以提早成熟、提前上市为目的的栽培模式,是我国果树设施栽培的主流,保证了早春、初夏果品淡季鲜果的供应。通过促成栽培,葡萄、桃、杏、樱桃、李等均可提早1—2个月上市。此外,浙江温岭地区大棚设施栽培翠冠梨果实成熟期可比露地提早近1个月,但从大棚果实下市到露地果实上市存在20天的空档期,从中熟沙梨品种中筛选出几个优良品种通过设施栽培可填补该空档期,该期最宜选用的沙梨品种有秋荣、幸水、雪青、圆黄等。
果树的促成栽培模式,一般是在果树满足了需冷量之后再采用大棚、温室等设施进行升温,促其早开花、早结果。为了提早使果树满足低温需冷量的要求,可采用反保温措施,如葡萄推迟到11月中旬,桃、油桃推迟到10月底至12月初扣棚。也有部分盆栽果树(桃树)可在落叶前提早把它们移植到冷库中,待满足果树对低温的要求后升温,可使果实成熟期更加提前。
二、延迟栽培
果树延迟栽培,是以延长成熟期、延迟采收、提高果实品质为目的的栽培模式,既能生产出高品质果品,又可省去或降低鲜果贮藏费用,实际上起到延长鲜果货架期和降低贮藏成本的作用,并获得较高市场差价。在意大利,大量葡萄园在秋季实行薄膜覆盖,使葡萄延迟到圣诞节采收。极晚熟桃盆栽延迟成熟可于春季在后墙设冰墙降温延迟开花期,果实生长后期采取扣棚保温等措施,果实成熟期延迟30~40天。在辽宁省利用葡萄的二次结果习性进行延后成熟栽培,同时利用当时的棚内低温延迟采收,延迟效果在60天以上。
三、避雨栽培
避雨栽培,是使用聚乙烯薄膜等材料覆盖在大棚顶部,起到避雨、防病、防水土流失等作用,可以减少裂果、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消除雨水对果树外力的冲击,尤其是花期避免雨水冲刷,减少落花,提高坐果率,最重要的是,棚内环境条件容易控制,又可适当提早果实成熟。避雨大棚栽培在南方多雨地区是主要的栽培方式,在葡萄栽培上应用更为广泛[。
四、抗灾栽培
抗灾栽培的目的是利用设施棚架坚固的结构来抗击自然灾害,使树体免受灾害的损伤,同时利用棚架的微环境易控制的特点还可使果实适当提早成熟。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风、霜、雨、雪、旱、涝、雹、低温、日灼、突发性病虫害等),往往会给果树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的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5%左右,抗灾栽培利用坚固的棚架营造的微环境可显著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台风较频繁的地区,防风抗灾设施栽培利用较多,采用的常见措施主要是大棚设施栽培。沙梨树体的可塑性使梨棚架栽培成为抗风灾害的措施之一,但要注意中熟品种沙梨采用棚架栽培,要适时、及时采收,过迟采收品质会有一定的下降,这在秋荣和幸水2个沙梨品种中表现特别明显。
五、异地栽培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人为创造适宜果树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扩大果树的种植范围,打破了果树种植传统上适地适栽的模式,丰富了各地种植的果树种类,从而节省了因果树种植区域的限制需要调运果品的运输费用,也促进了果树产业的发展。国外在苹果、梨、桃、杏、樱桃等果树上通过设施栽培实现异地栽培已有报道,我国在柑橘、梨、枣等果树上通过设施栽培实施南北互换种植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当前,在观光果园建设中,也常用这种异地栽培的方式,丰富园区的树种,实现园区综合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