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在悬铃木、泡桐、雪松、油松、杨树、柳树、樱花、苹果树、海棠果、梨树、枣树、杏树、李树、栗树、桑树、葡萄、牡丹、芍药等植物上多有发生。

1)发病诱因

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板结;栽植过深、灌水过勤、雨后积水等,易发病。病株残体清理不干净、穴土未经消毒处理等,病害发生严重。

2)表现症状

多发生在根部。须根上初现灰白色羽纹状菌丝,并向侧根、主根、根颈部皮层扩展蔓延,严重时可至树干地表以上,发病一侧叶片发黄。病株树势逐渐衰弱,根部、根颈部腐烂,病株死亡。

3)发生规律

土传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病残体上和穴土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华北地区4月开始侵染蔓延,生长期内可重复侵染,7-8月为病害高发期。高温季节多雨的湿热天气,病害扩展迅速,发病严重。

4)传播途径

病原菌借灌溉水、雨水、土壤害虫、病健根接触和带菌土壤等进行传播,随水从幼嫩根部皮孔及伤口侵染危害。随带菌苗木调运,异地传播。

5)综合防治

(1)土壤黏重地区,穴土掺山皮砂、腐熟有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2)大雨过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和土壤过湿。

(3)及时清除病根,沿树干缓慢浇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代森铵水剂 200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600~800倍液。

(4)刨除重病株,捡净烂根、根皮,集中烧毁。穴土中掺拌40%五氯硝基苯10-20g/m,或用20%石灰水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