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在古代是治肺痨的药材,入肺经,其用途主要是体现在医疗方面,早于《唐本草》中就记载有该药材的相关信息,如今正值夏季,是采摘葎草的好时节,葎草到底是如何摇身一变,从杂草变成药材的。
葎草
葎草是桑科植物,在该科的植物中,葎草是个另类,一般的桑科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而葎草却是蔓性草本,长度不定,有长几米的,也有数十米的,它还经常依靠在其它的植物上蔓延向四周。
葎草的名字实在太多了,大多是以其植物的形态特点来命名的,根据老邪的总结,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有以叶子命名的,葎草的掌状5深裂,有些3裂4裂或者是7裂的比较罕见,这个特点就让它拥有了不少别名,比如五爪龙、大叶五爪龙等等;因为葎草有蔓延性,所以有了拉拉藤、葛葎蔓、葛勒蔓、穿肠草等别称;葎草带有钩刺,容易勾住人的衣物,所以也叫割人藤、锯锯藤等等。
那些名字体现了葎草的特点,在农村,基本上能看到葎草的地方,那片地都会被占据,所以农民也是头疼这个问题,蔓延得太广了,而且又带刺,难以除掉,这种杂草不简单,它的全草可入药。
医疗用途
不可否认,葎草是很好的饲料,可用它来释放加工后喂养家畜,但是真正能体现出葎草价值的方面却是在医疗用途上,葎草有清热解毒和利尿消肿之功,入肺经,便能清肺热,治与肺相关的病。
在《纲目》中就直言葎草“益五脏”,对肺的作用更明显,为什么呢?肺是娇嫩的脏器,但凡有点不舒适就开始受不了,所以处于热燥的状态时,肺就有很多毛病了,古人就用葎草来治肺痨、肺热咳嗽以及肺痈这些。当然了,葎草能清热,归功于它自身的寒凉之性,别的一些热症也能用得上,包括肿毒、湿疹、膏淋以及石淋等等。
总而言之,葎草有很多名字,从它的名字里就能大概地知道它有哪一些特点,别忘了,葎草也是一味清热类的药材呢